白癜风黑色素 http://pf.39.net/xwdt/190908/7451897.html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朗读音频
▎朗读者
李静,《慢声慢读》特约朗读人,慢书房书友。
▎朗读原文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乔阳
-
◆◆◆
我没有写过书,也不知如何写序,想来想去,应该介绍一下我为何在此,又为何一直在此生活,而自然,是如何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实际上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是主要的力量。
对于滇西北这个区域,我是一个外来者。我出生在遥远的四川小城,从地理上看,是横断山脉东部边缘再向东延展的盆地,岷江在离我家不远的地方缓缓流淌,在这之前二十多公里的地方,它刚刚容纳了大渡河与青衣江。我对江水来处的最初印象,来自每年冬天江水的静绿以及夏日的混浊咆哮,它们带来上游山脉冰雪或暴雨的信息。
少年时,我一次次在洪水的漩涡中安静地被带到水下混浊的深处,再由它带领近水面,沿着切线方向奋力游出,这是我们一帮胆大的小孩的游戏,把握危险边缘的精妙平衡带来的刺激。而更多的时候,在家乡另外的小河,抓住石头躺在水底,看着水面的树叶与浮萍缓缓流过,有时有漂亮的糖纸,这在当时是稀罕的。大多数时候,阳光自顾自洒下碎银,由水面反射给它自己,不知道是忧伤还是开心。
暑假时,我躺在草席上,拿着《中国地图册》研究,水来自哪里,山脉来自哪里。打开巨大的《世界地图》铺在地上,更多的山脉、高原、极地,以及无尽蓝的海洋啊,那瞬间倒吸的一口凉气,至今没有缓过来。血液流得总是那么快,以至必须助跑着从桥面上往下跳——空中无用的挣扎后“咚”的一声浸入幽暗深水。夏到秋,秋至冬,凌晨便去游泳,默默定下必须几个来回数着憋气必须两分钟。以这些无端端的行为来冷静。其实我家人的生活比较悠缓,那个年代的人,并没有什么自然的概念,现在看来,他们一直生活在自然之中。
在江边原野中间,田野环绕的民国时期的老派小区里,我外婆的房子是第二排平房的顶头一间,比起别人家前后的院子,多了侧面的一个小院。依稀记得前院有一些常绿树,松或者柏,也许水杉,树影正好落在门口石凳上一一家家户户都从江边搬来枕头大小的鹅卵石做凳,经年之后,中间微陷且异常光滑一一夏日悠长时,那些伸长的枝叶的影悄悄探头进入窗前的书桌,瞅一眼书桌上未开启的书,写到一半的句子。忽而又听到老挂钟的针脚规矩走动的声音,就调皮去打乱节奏。
侧院里有桃,枇杷树也在里面奋力生长,还有矮小的橘子树,果实要等到十一月。偶尔的年份,也有葡萄藤,夏天挂了果,来不及熟就被偷偷摘光。花朵就散在前院和侧院中。后院则是菜地,种着应时菜蔬,屋檐下的角落有几口黝黑的大缸,用来存储雨水浇地,同时各家都有自己的茅厕,就在菜地尽头,应该有专人收集,其中部分大约也作为自用的肥料。当时外公外婆退休,儿女已无须操心,正是一生中难得安定的闲居时光,除了读书散步,多数时间就是伺候花草菜蔬。
没人知道我喜欢凤仙花,加上明矾捣碎了,偷偷染出淡粉的指甲,藏在袖子里,上学前赶紧洗掉。院子里姹紫嫣红,不能吃的我基本都不认识,现在回忆起来只有斑斓的颜色。专偷外公的一串红,红色的花心儿——后来知道叫冠筒,里面有清甜的蜜。一大早我就把它们摘光光,外婆假装骂,外公假装没听见。据说外公年轻时花鸟虫鱼都画得很美,可我除了他优美小楷写就的家训,其余也没见过。他总是眯着眼睛在听鸽哨,天空湛蓝只因为他的鸽子才变得自由。外公也在家人的督促下教过我们画竹写字,孩子们太顽劣,学不学的,他其实并不在意。
季节的变化在食物中,鼠麴草嫩的时候做粑粑,蒲公英可以煮猪肝汤,马齿苋要糖醋,金银花泡茶加一点冰糖,枇杷叶煮水止咳。木槿花美丽又美味,煮蛋汤有别样的轻滑,据说还可以明目,引得我外婆八十多还要爬树去摘花。西瓜必须浸在深井里,我喜欢这冷沁动人的甜味超过玫瑰糖的馥郁。而菖蒲与翠竹长植,是他们文人的骄傲,菊花也是骄的一分子,不过呢,于我而言,用菊花烫鱼火锅似乎更美味。
除岷江外,家乡另外有两条小河,巨伞一样的大榕树,严肃、持久、美丽,铺满了整个河岸。冬天它们也落尽了叶子,纤小的植物稍稍有些零星绿意的时候,小孩子是看不到的,只有大榕树新绿的胞芽忽然遍布河边,春天就到了。我对家中春天的平常蔬果没有太多的印象,大榕树新出的淡绿带粉的苞芽沁甜可口,才是小孩子的最爱。我们爬上爬下,争采嫩芽,我们在树下打架,我们在树上打架,有时摔一个下来,躺半天不做声响,起身后发现大家都跑光了,就独自默默回去。夏日炎炎时,因为期末考不好不敢回家,我躲到河里去,有时也躲在树上,那么多细细水波,那么多密密的树叶,它们自顾私语,并不注意我的存在和忧虑。
这是我小时候生活中的一点点自然。到了四十岁以后,我常常被召唤到记忆中,眷恋那时候的小小情趣,也怀念那些生活在平凡中的长辈,深深地感激他们从不曾真正拘束我。
家人、邻人,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于花草树木有天然的喜爱和表达,我们总是赞叹谁家的花种得好,而他(她)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哪怕只是在狭小窗台上的几个土盆中,甚至是在一个废弃的痰盂或木箱里,月季、玫瑰、蔷薇、文竹、芍药、牡丹、大丽花、长寿花、君子兰、蟹爪兰……“人们都种上花,林林总总,相互唱和。
我的外婆喜欢苿莉和栀子花,可以穿成花串别在衣襟上,插在发髻里——可惜她早早剪了齐耳短发,那就挂在蚊帐里。外公喜欢南天竹变换的颜色以及文竹的深浅绿意。我后来自己插花所选不过枯枝以及小型花材,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的局促,原来红釉花瓶里牡丹、茶花、芍药为主帅的花束,在他们年老的时,绽放心中瑰丽,并没有因为时光老去而衰退。而另一个极端的是,我记得有一年冬天,母亲派我送一束蜡梅给外公,外公微微笑,说香花还是在户外的好,出门转角,不经意闻到。不经意才是上道。
我记得盛夏时和邻居们一起彻夜等待一朵昙花的开放。它开放的日期被早早计算并公告,下周啊,还有三天,还有两天,最后等一天……就在今晚啊!人们准备了好多零食、小板凳围坐着等,大人小孩,只为一朵昙花。我不记得邻居的名字,不记得当日有谁,我在瞌睡中被唤醒,只记得朦朦月华下,一切都被笼罩在微*的光晕中,昙花一现的时候天地肃静,而我分明心旌摇曳又无可述说。
推荐阅读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乔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内容介绍《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作者乔阳在云南德钦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后写的随笔。她与雪山、与雾浓顶村的村民相处了近二十年。她与北美的自然摄影师威廉博士、滇西植物权威潘老师一同行走与白马雪山、碧罗雪山和梅里雪山之间,在海拔米与米之间观察植物与树木之美,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天地间和自然中的位置。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她观雪山,发现雪山周边与雪山之间的植物世界,植物物种的兴衰与人类的日常活动、以及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随笔的文字诚实、性情、且美。以散文和日记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故乡四川某小城,在青年时代来到云南德钦的雾浓顶村,一待近二十年。她和北美的自然摄影师威廉博士、滇西草本植物权威潘老师一行人一起行走于白马雪山、碧罗雪山和梅里雪山之间,在海拔米与米之间观察植物与树木之美;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天地间、自然中的位置。写在雾浓顶村与藏族村民一起生活的日常,与儿子牵风之间的交流。文字从容、内省且性情。
▼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进店买到这本书
买书满99元
送慢书房精品文创(价值18元)
往期回顾
1.史铁生《我与地坛》(一)
2.史铁生《我与地坛》(二,三)
3.史铁生《我与地坛》(四,五)
4.史铁生《我与地坛》(六,七,八)
5.舒国治《流浪的艺术》
6.舒国治《睡觉》
7.舒国治《又说睡觉》
8.蔡澜《我所怀念的是那一顿早餐》
9.蔡澜《我一直在追求一个完美的蛋》
10.蔡澜《今天也要好好吃饭》
11.蔡澜《食物里,总有说不尽的思念》
12.张小娴《梦里不知身是客》
13.张小娴《三短篇》
14.席慕容《我想留下来,安心地生活》
15.席慕容《父亲教我的歌》
16.席慕容《生命里,总有一种等待》
17.张晓风《于无色处见繁花》
18.张晓风《是谁,在地毯的那一端等我》
19.张晓风《我的孩子,生命中的初雪》
20.张晓风《母亲的羽衣》
21.毕淑敏《余生做一个温暖的人》
22.杨虎丨《最是惆怅时,多情却被无情恼》
23.杨虎丨《寒食帖》与苏东坡
24.庆山丨爱着一个人并为之所爱,清茶浅酌,花好月圆
25.庆山丨每个人的故乡都在回忆中消亡
26.庆山丨只有尝尽甘苦之后,才能坦然自若
27.庆山丨前世今生,山谷一梦
28.黎戈丨美丽心灵
29.黎戈丨心法要在世间修
30.黎戈丨冰箱
31.黎戈丨为了玫瑰,原谅刺吧
32.焦桐丨只想遇见你的人生
33.焦桐丨幸福,就是寻常日子依旧
34.焦桐丨遇见美好的一万种模样
35.焦桐丨世上最美的事,生个女儿,陪她长大
36.叶城丨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37.叶城丨心若没有栖息之所,到哪都是流浪
▼
—FIN—
文丨乔阳
朗读丨李静
录音剪辑丨雨花
排版丨慢师傅
编辑丨WeyLean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线上慢书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