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悉潘向黎,是源于一档文学节目,首次邂逅的是她的散文———《红尘之上》。文章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心得:学会在繁杂中寻求心的静谧,比如放弃一些,比如看淡一些,还比如在别人的心里留下一片绿洲……同时在“潘氏哲学”中也一并领略了这位当代文坛女作家的艺采。记得有一次读报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潘向黎和她的小说,你已经无意识的暴露了的一个秘密:在你的内心深藏着浓郁的古典情怀,你固执地向往着理想主义的爱情,向往着纯洁、浪漫、至情至性。年轻女作家中,赏读新作罢后忍不住要将盈盈喜悦传达给亲密友人的,一是席慕蓉,二是潘向黎。前者朴素温情,后者唯美古典;前者像幽远原野中烂漫的野菊,后者似江南水乡氤氲的凌波水仙……如此比喻其实是潦草不实的。事实上,喜欢一个人,喜欢一个人的文字,是酝酿过后依旧留存心间的那些情愫:纯粹洁净,温情爱意,美感自尊,高贵质朴,淡淡的惆怅,一点点的轻触微温……原来,一直以来我们所追求的美的情愫,皆在向黎作品里清晰可见。潘向黎总是以她特有的风姿面对人生,再多地辛苦在她那里都升华为诗的典韵了。她总是在寻觅和创造、不断地圆满自童年时代就萌生的文学之梦。譬如潘向黎的《白水青菜》就是一篇温文尔雅的小说,充满了南方的温软气质,作家将锐利的审视目光埋藏在故事背后,让话语始终沿着人物浅浅地心绪自然流淌。更值得一提的是,她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符号性的隐喻空间,白水青菜与瓦罐的象征意义使得一个司空见惯的情感题材成为一个寓言性较强的多义文本,从而具有了较为深厚的审美意蕴。个人觉得向黎的散文才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文。她是那样一个将才情、气质、修养、家学融得恰到好处的人。她的散文“代表”《红尘白羽》《纯真年代》《局部有时完美》……多少温婉多少灵动!有着古诗词的含蓄、文竹的清雅、龙井茶的淡如微风、景德镇瓷的洁盈细致……潘向黎散文的美是静美。从容的、性情的、书卷气的,其文恰如其人。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评述潘向黎的散文:“她已然将抒情性散文与思辨性随笔融为一体,驾轻就熟,这或许能成为她未来的独具魅力的一种文风。”相信从她的散文集和频频见诸报刊的散文佳作,我们一定会认同冯先生十分透彻的见解。就在潘向黎的散文深受专家和读者好评的时候,她突然又一转笔锋写起了小说,并且很快地进入境界。从散文创作步入小说之路的向黎,以流畅的散文式的笔触叙写小说,将其对于生活的观感与体验融入笔底,将心底积聚的情感与思索,在轻灵温婉的笔下,如一泓清泉汩汩流出,让一个个洋溢着真情惬意的真情故事打动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如今,她左手写散文,右手写小说,为读者奉献更多的精品力作。更佩服写小说的潘向黎。委婉曲折、细腻深情的笔触。且看那些小说名:《十年杯》《轻触微温》《雪深一尺,我在美浓等你》……唯美的意境,淡淡地惆怅,空灵洁净的语言质感,就足以留有想像余地的“轻触微温”了。潘向黎的小说主要是爱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