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岳麓学院船山先生王夫之 [复制链接]

1#
不曾想到,这个形容槁瘦之人,心底会放置着那么重的情字。甚至为了这个“情”,他可以“七尺从天乞活埋。”一个人选择“情”字立世,哪能不受伤?哪能不陷入深深的孤独?好在,一切都过去了。现在,他停留在岳麓书院这个山间庭院里,安静、从容。他不用再“乞活埋”,他的思想之光,正在情感之船上。航行时,他是时光之海的一叶风帆。停下来,他是天地之间的一座高山。他是学者所称的船山先生,名王夫之(年10月7日-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自称船山病叟、南岳遗民、一瓠道人等,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一生著书卷,代表作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他生平的著作,被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当我走过“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千年学府的大门,走过朱张会讲台,朱熹“忠孝廉洁碑”,一直走到第五重门,再往右,走过池塘,便看到墙壁上的标示:慎斋祠、崇道祠、船山祠、六君子堂。门外莲池空空,门内院落空空。简洁干净的门,简洁干净的庭院。这是被江堤先生称为山间庭院之中的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尊奉着数位高人。阳光很好,安静地落在船山祠对面的梧桐树上,落在六君子前的文竹丛中,落在庭院中间的草地上,亦落在船山祠的顶上。石地板侧面的青苔,晃着清凉的味道,漆红的木柱子散发着杉树的清香,祠门敞开,格窗洞开,一切都是开放的,亦如千年前书院之门的敞开。这样的画面有着王维的诗景——空中传音,大明光临,青苔复照,尽是平和宁静的时光。整个院落在这种平和宁静中充满阳光,也充满灵性。进门的右边第一间就是船山祠,墙上挂着船山先生简介。我的脑里想象着王夫之第一次走进岳麓书院的场景。明代的岳麓书院是什么样子的呢?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后李允则任潭州太守时,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咸平四年()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现存的岳麓书院遗物,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明代中后期,明世宗还御赐“敬一箴”。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等。王夫之一定与我一样,从大门一进来,就被这书院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震惊了,期待已久的梦想,随着脚踏入门槛而尘埃落定。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他的眼睛很快就被书院典雅朴实的格调吸引。讲学、藏书、供祀三个部分相互区分,又合为整体……那时候,他的心是那湘江的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水草的游姿,书院的一切很自然进入他的眼里、心里。多美啊,处处散发着书香。树下,廊边,处处都有读书人的影子。经世致用,传统学风扑面而来。在这庭院里,王夫之师从吴道行。这位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以“朱熹张栻为宗”,治学严谨,让王夫之济世救民的思想更加牢固。同时,他有了第一个学友、第二个学友,很快就有了一大班志趣相投的学友。他们讨论经书,虽是人在书院,思想都时刻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