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读鲁迅第29篇差别 [复制链接]

1#

29、赫克尔(E.Haeckel)说过: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鲁迅全集·坟·论睁了眼看》第页)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让人百读不厌、百说不厌,其深刻的主题思想背后,折射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十九世纪初期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说明《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值得一读。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进入中华文化的“一把总钥匙”。而后四十回高鹗的续书,则在根本的理念意向和艺术精神方面歪曲篡变了曹雪芹的原著。

当然,后四十回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以及审美意度之戛戛独造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是并不过分的。俞平伯认为高鹗所续是“光荣的失败”,而周汝昌则是痛斥加批评,认为是“狗尾续貂”,张爱玲则对后40回有切齿之憾。

曹雪芹与高鹗不是“一路人”,其语言也不在“一个系统”。不是一路人,就不会在一个语言系统里;不在一个语言系统,就不会在同一个世界中。视界不同,必定世界迥异。没有共鸣的“懂”是一厢情愿的语言与心灵文盲,没有触动的“感同身受”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戏里戏外都显得苍白无力。

梦不能做得太深,太深了难以清醒;话不能说得太满,太满了难以圆通。鲁迅说,高鹗与曹雪芹差别是“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似乎说得狠了点,要说是高原与高峰的差距还是较为中肯的,仰望高峰的人永远在山脚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