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伊始,走进昭平县黄姚镇北莱村,村民张德要正在精心喂养鹧鸪。在这里,原竹鼠养殖基地“吱吱吱”的竹鼠叫声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咕咕咕”鹧鸪低鸣声。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面禁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此前,昭平县曾大力发展竹鼠等粤桂扶贫协作特色养殖产业,产业化养殖的竹鼠规模覆盖了全县6个乡镇、14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面禁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动物时,昭平县仅竹鼠存栏就超过7万只,禁养竹鼠无疑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返贫风险。
图为昭平县北莱村集体经济鹧鸪养殖项目。
“为减少养殖户的损失,去年2月,县里两次下发特色产业奖补政策,引导养殖户及时转产。”昭平县扶贫办主任彭斌说,昭平县积极指导帮助养殖户寻找产业转型之路,并及时制定补偿方案,尽量减轻疫情对竹鼠、豪猪、蛇等特色养殖产业的冲击。
据了解,年上半年,昭平县发放产业奖补资金多万元,及时引导竹鼠养殖户转型转产,保障产业收入不受影响。
发放产业补贴在一定层度上可以减少了养殖户的损失,但对于养殖户来说,这还远远不够。疫情之下,竹鼠、豪猪、蛇等动物不允许养殖了,以后的产业怎么发展,养殖户如何生存?这都是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昭平县多次与广东肇庆市鼎湖区沟通对接,共同谋划推进产业转型,制订了止损、转产、投产计划,稳定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经过深入走访调研、把脉问诊,因地制宜规划布局,昭平县引进肇庆鼎乐农业有限公司,提出将原有的“十三五”14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竹鼠养殖项目全部转产为养殖鹧鸪项目。
“鹧鸪养殖成本低,产值高,收益快,养殖70天就可出栏,且市场需求广阔。”粤桂扶贫协作项目的粤方派驻负责代表温金才介绍养殖鹧鸪的特点和商机。
图为粤桂协作鹧鸪养殖项目养殖的鹧鸪。
发展鹧鸪养殖真行吗?
北莱村率先做出来示范,利用原有的竹鼠养殖场地与设施,在昭平县内第一个改造成了鹧鸪基地。去年6月建设,7月实现投产,9月初第一批1万只鹧鸪顺利出栏。每只鹧鸪利润3元,短短2个月,就为该村带来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之前我们一直为如何转型发愁,如今鹧鸪产销一条龙服务,信心足了。”北莱村村委会主任张积欣说,他们依托肇庆市鼎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产业优势,由公司提供鹧鸪种苗、养殖技术、人才支持、成品回收和销售渠道,形成“公司+基地+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转产养殖鹧鸪。
有了北莱村作为典型示范,昭平县其他13个原来持观望态度的村子,主动提出通过养殖鹧鸪早日实现转型转产,减少集体经济损失。目前,昭平县凤凰乡、文竹镇、樟木林镇、五将镇、木格乡的鹧鸪养殖基地陆续建成投产,初步养殖种鸪、幼鸪达10万多只。
替代产业的落地,为后续的产业升级、效益转换奠定了良好根基。昭平县又引进广州观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昭平县国有企业广西将军峰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强强合作,共同推进绿色生态鱼养殖项目落地。
还是在黄姚镇北莱村,占地40亩共个集装箱的绿色生态鱼养殖基地作为产业示范基地在这里落地。目前,北莱村项目个集装箱已全部安装调试完成,并投放乌鱼、鲈鱼等鱼苗,预计在春节前可出售鲜鱼50万斤,产值约—万元。同时,可带动当地群众参与鱼苗标粗约万尾规模,帮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就业。
除了北莱,还另外计划在昭平建设3个这样的养殖产业示范基地,引导养殖户从事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生态养鱼产业,并通过订单式销售确定养殖规模,确保产品产得出、卖得掉、不愁销。
随着集装箱绿色生态鱼养殖项目和特种家禽鹧鸪养殖项目两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养殖产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化,昭平县探索出一条禁养产业转型升级新道路,这两个项目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记者:吴显烨
编辑校对:黄松梅
审核:叶思远
总监制:唐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