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城南旧事》,最有记忆的是英子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面像有着无数的问号,闪闪烁烁的很是动人。后来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先生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改编的,林海音先生是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小名叫英子,而宋妈的原型也是林先生的弟弟出生后从受苦的乡下来到林家当弟弟的奶妈,艰苦的生活使宋妈看上去要比实际年纪老。不过这也不妨碍宋妈是一个大眼睛,白皮肤,头发整齐的利落人。宋妈实际姓冯。英子的父亲一九一七年,英子的父亲林焕文先生来到日本做生意。来年春天,他们有了一个漂亮的孩子就是英子。为了生活,林焕文先生几经周折往返台湾,日本,北京,最后全家人终于在北京安了家。那时英子5岁。林焕文先生当时在北京邮局工作,好客热心,夫妻俩爱孩子,一共生了七个孩子,林焕文先生还爱花,林家院子里,廊廊檐下总是摆满了花,夹竹桃、石榴树、文竹、菊花、绣球、海棠,还有墙上的牵牛花。每个星期六,焕文先生下班把英子订的《小朋友》、《儿童世界》带回家。一进家门,扬着手上的杂志对屋里嚷着:“英子,《小朋友》来喽!”英子不知在门口张望多少回了,她等不及要看《小朋友》上王人路翻译的《鳄鱼家庭》。在台湾当过几年小学老师的爸爸平日严得很,唯独看书,他不管,只要英子开口,要买什么书,订什么杂志,爸爸没有不答应的。遗憾的是林焕文先生后来生了病,没有多久,就去世了,享年四十四岁,那时英子才十三岁。下面还有一大群弟弟和妹妹们。惠安馆的疯子电影中那个带着妞妞在雨中奔跑要去找父亲的疯女人,就是书中所说惠安馆的疯子,宋妈每次见了她,都紧张的拉着小英子贴着墙根走过去,可是小英子看到的分明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漂亮姑娘!那姑娘见了英子,不错眼珠的盯着看,还对着英子笑,英子后来知道了她叫秀贞,爱上一个学生并生下一个孩子,可惜命苦的是那个学生并没有来明媒正娶,孩子被抛弃了,她也成为了大家口中的疯子。苦命的妞妞是在油盐店认识的,她和那个疯子的眼底下,都长着有两个泪坑儿,脖子上还有和秀贞口中的小桂子一样的胎记。看到英子偷了妈妈的金镯子送给秀贞,秀贞带着她的小桂子离开小英子去找思康三叔了。留下我无尽的担忧和好奇,不知道她们是不是真的母女关系,最后能不能一家人团聚,她们出走的命运如何?童年的赤子之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没有更多的价值判断,反而更能看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拥有童心的人,更容易看到美好和善意。书中对英子的描写可谓生动至极,天真无邪,可爱活泼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英子好可爱,好讨人喜欢。英子那句“长大后,我要分清海和天,我要分清好人和坏人”使我印象深刻,英子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她帮助秀贞母女相认,与收破烂的老头成为朋友,撮合德先和兰姨娘,解除母亲的危机……其中对宋妈的描写有揭露社会残酷背景的意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为养活自己的子女不得去给大户人家当奶妈,心中却时刻惦记自己的孩子,不料,最后却一个溺死了,一个送人了,让人读得好不心灰意冷,不禁感叹宋妈的悲苦命运。童贞的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里的事情充满了好奇,为了身边感到时温暖的人去查明事件的原委真相也像极了我自己的小时候。问不到的事就靠自己观察揣摩去发现,因为是孩子,就总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观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不能理解发生的事,但是童年的快乐也是财富,童年的伤痛也是财富。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在四季交替中成长,必然也要经历孩子所不想经历的。看看英子,她经历了秀贞与妞儿的惨死,遇到过一个偷儿,还面对过与宋妈的生离,以及与父亲的死别。这些本应是伤痛的东西,却变成了英子心灵成长的养分。她没有因为经历这些痛苦,就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变得不再热爱这个世界。她反而因为这些伤痛,变成了一个更加深情、更加温柔的大人。也许这才是童年之于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吧!书中对英子的描写可谓生动至极,天真无邪,可爱活泼的孩童形象跃然纸上,英子好不可爱,好不讨人喜欢。现在回想起来,英子那句“长大后,我要分清海和天,我要分清好人和坏人”使我印象深刻,英子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她帮助秀贞母女相认,与收破烂的老头成为朋友,撮合德先和兰姨娘,解除母亲的危机……其中对宋妈的描写有揭露社会残酷背景的意味,朴实善良的农村妇女为养活自己的子女不得不屈居于大户人家当奶妈,时刻惦记自己的孩子,不料,最后却一个溺死了,一个送人了,让人读得好不心灰意冷,不禁感叹社会的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