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物画,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 [复制链接]

1#

二一、韩熙载夜宴图

1、画的基本情况:南唐顾闳中绘。长卷,绢本设色,纵28.7厘米,横.5厘米。

2、画的内容:

全卷分为五个段落:开筵听乐、挝鼓助舞、客散小休、清赏箫笛、调笑燕泉。

其中第一段是主题,共有七男五女,韩熙载垂手端坐在炕床上,里床一红袍客俯身抱膝,一手撑床,其他五位男客三位坐在交椅上,二位旁立。一女伎弹奏琵琶,其余四位左右旁立。卷末附书“熙载传”中点明了图中人物姓谁名谁。

3、画的评价:布局别具匠心,抓住重点场面渲染。每段间用落地屏障隔开,使每段自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画幅,但又不妨碍全卷的观瞻。人物一再重复出现,这种技法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也用过。人物刻画细腻,姿势有正面、侧面,有坐有立,有动有静。

运笔圆劲,勾染结合,洒脱利落,人物表情,衣饰用器,描绘得精细完整。用色不多,以黑、白、红、绿相映衬,浓淡相间,显得绚丽秀雅。

对研究我国的服饰、家具、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资料。

4、其他:顾闳中,江南人,善画,独见于人物。李煜惜其(韩熙载)才,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图卷真实地绘写了韩熙载在政治上失意而纵情声色的抑郁生活。

韩熙载,字叔言,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后唐进士,其父为明宗李嗣源所杀,他和史虚白等人投吴。后主李煜欲用为相,遭小人排挤,“熙载北人,不得与政”。

此卷画成后,李煜给韩熙载看,他一笑置之。后人评论:“知时事日非,而耻为相,故以声色晦之。”

“吾为此行,正欲避国家入相之命。”

问何故?

“中原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

二二、重屏会棋图

1、画的基本情况:南唐周文矩绘。宋摹本,绢本设色,纵40.3厘米,横70.5厘米。

2、画的内容:写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会棋的情景。李璟(初名景通)诸弟排行是楚王景迁、晋王景遂、齐王景达、江王景逷。

画家用写实的手法,绘出他们亲密无间的同胞感情。李璟安详,景达的成算在胸,景逷的举棋不定,景遂的着急。

背景别出新意,画一座三折屏风,上面一老翁据榻高卧,有四侍女料理服伺,榻后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套画,被名为“重屏”。

3、画的评价:全幅用笔细劲,刚柔相济,设色淡雅,显出人物的高贵。

4、其他:周文矩,生卒年不详,句容人。美风度,学丹青,颇有精思,仕李煜为待诏。能画冕服、车器、人物、子女。

二三、勘书图

1、画的基本情况:南唐王齐翰绘。绢本设色,纵28.4厘米,横65.7厘米。幅端有宋徽宗题《勘书图》,幅末有书“王齐翰妙笔”五字。

2、画的内容:图中绘一座三折立地屏风,上面画着通景青绿山水;屏风前置一长案,右手一位坐在交椅上的文士,头微向左侧,一手按着椅靠,一手上扬作挖耳状,袒胸露足;文士前又有一几,上有几卷图书;旁一童捧茶盏作送茶状。

反映了文士在校读文书之间小憩的闲适情景。

3、画的评价:用笔秀劲,设色布局工整。清幽雅致。屏风上的青山碧水,峰峦叠翠,使用没骨法。

4、其他:王齐翰,金陵人。事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无一点朝市风埃气。

二四、朝元仙仗图

1、画的基本情况:北宋武宗元绘。长卷,绢本白描,纵58厘米,横.5厘米。原画无名款。元初赵孟考证,认为此卷是武宗元所绘。

2、画的内容:此卷写南极和东华两帝君率领众仙官、侍从、仪仗朝参道祖元始天尊的行列,共八十八人(缺最后一位神将)。神名法号,均用榜书标出。

3、画的评价:全部都以铁线描勾画,线条飘逸流畅,人物生动传神。全列人物均向左而行,衣袂飘飘,袖带飞扬,“出水当风”,使整幅画有流动感。

4、其他:武宗元,河南人,善画道释人物,其人物画学北齐曹仲达和唐朝吴道子,自成家法,后人称其“笔法备曹吴之妙”。

二五、纺车图

1、画的基本情况:北宋王居正绘。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横69.2厘米。

2、画的内容:绘两位农妇在纺纱的情景。左边一位老妇,双手引着两个线团,面对右边坐在矮凳上的少妇,此少妇右手摇动着纺车,左手怀抱着婴儿,眼神专注着前方的纺线。身后一披发顽童手把着竹竿,逗弄蟾蜍。身前一小犬摇头摆尾跟主人亲昵。

3、画的评价:布局新巧,朴实无华。把大幅空白留给了两根在游动的纺线,人物集中在右边,如实地透露了节令气候和农村萧索的景象。从单调和打补丁的粗布衣裤,可知生活的贫困。画家对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有着认真的观察和体验。

用笔遒劲,人物衣衫多用战笔,转折有力,富有质感。用色协调,古朴。

4、其他:王居正,河东人(今山西永济),王拙之子。“学丹青,有父风。”

元代赵子昂在卷后题诗:“春风杨柳色,丽日何清明。田家作苦余,轧轧缲车鸣。母子勤纺绩,不羡罗绮荣。童稚嬉自乐,小龙恬不惊。缅思前盛日,万物遂所生。”

二六、免胄图

1、画的基本情况:北宋李公麟绘。长卷,纸本白描,纵32.3厘米,横.8厘米。

2、画的内容:绘写唐朝名匠郭子仪单骑退回纥事。

唐代宗永泰元年,叛臣造谣郭子仪已死,说动吐蕃、回纥、党项等西域部众三十余万人入寇。急招郭子仪率军万余人御敌。回纥部见郭仍健在,愿意求见,郭子仪解除盔甲,常服于回纥首领坦诚相见,结欢誓好,并与回纥联军大破吐蕃兵,挽救了唐王朝的一次危机。

全图分为左右两部分,右边尘土飞扬,显示回纥人马的强壮;左下角城楼旌旗招展,唐兵严守以待;中间是回纥首领跪迎郭子仪和郭子仪俯身伸手握住对方,表现了回纥首领的恭敬和郭的坦诚。

3、画的评价:全幅以深浅墨线勾勒,着力刻画了各人的活动神情。人马虽多,但疏密有间,处理得当。线条如春蚕吐丝,笔法如行云流水。作者白描人物功力深厚,在线描人物画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4、其他: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安徽舒城人。是一位通才,善于对古器物的鉴定,画艺对后世影响较大。

二七、老子骑牛图

1、画的基本情况:北宋晁无咎(晁补之)绘。纸本水墨画,纵50.6厘米,横20.4厘米。

2、画的内容:图写老子骑于牛背上,垂眉眯目,神态安详,青牛趴蹄回首,睁眼顾盼。背景只有枯杈一枝。

3、画的评价:繁简有致,层次分明。

4、其他:晁补之,慕晋朝陶潜为人,善画山水、人物、鸟兽、屋宇等,“集彼众长,共成胜事”。每画,必自题诗。

老子,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人。传说他见周朝将衰亡,乃骑青牛出函谷关,给关令尹留下《道德五千文》。后世用为道家经典,并奉老子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八、听琴图

1、画的基本情况:宋徽宗赵佶绘,绢本设色,纵.2厘米,横51.35厘米。

2、画的内容:中画一长者,面庞潇洒,端坐于琴桌旁,两手拨弄琴弦,旁设一几,上安熏炉,香烟袅袅,对面一矮桌上,安一鼎,中插瑞卉,两旁坐着官人,右边一位穿朱袍,手执团扇,俯首,左边一位笼袖,绿袍,微仰首,旁立一小童。背景高松一株,文竹数枝。左上书“听琴图”,右下有“天下一人”签押。中间有蔡京题诗。

3、画的评价:布局工整。用笔纤劲,赋色柔丽,画面疏秀,人物端整,刻画入微。

4、其他:赵佶,在位期间,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又宠信蔡京等六贼,是历史上一个昏庸的皇帝。但却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书法上创造了瘦金体,对于绘画,也造诣颇深。他还改革了画院。

二九、清明上河图

1、画的基本情况:北宋张择端绘。长卷,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7厘米。

2、画的内容:全图分为三大段,开端写的是汴京(开封)城郊景色,一队毛驴在小道上行进,过了小桥,道旁现出三五农家,接着是村口,官道、汴水河边,房舍渐密,店肆渐多,官道上有一行轿马,汴河中有数艘巨舟。

中段,汴河上一座规模宏伟的木质拱桥,沟通南北,两岸店肆林立,摊贩众多,车水马龙。一艘巨舟正逆流而上,船工们正奋力搏斗。

末段,描绘的城区的繁华,以高大城楼为中心,一队骆驼缓缓走出城门,街道平坦宽阔,纵横交错,两边屋宇鳞次栉比,店铺排列整齐。

3、画的评价:真实地反映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的诸多方面,是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风俗图卷。

全图结构严密,段落分明,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景物。图中人物多达六百余人,舟车轿马繁多,但有条不紊,每个人神情各异。线条遒劲老辣,笔法工写并用,设色清淡,朴实无华。

4、其他:金朝人在卷末写有跋文,介绍作者生平。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今山东诸城)。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称家数也。

三十、采薇图

1、画的基本情况:南宋李唐绘。绢本设色,纵27.2厘米,横90.5厘米。图卷中间山石上有题款:“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

2、画的内容:取材于商周之际伯夷、叔齐谏阻周武王举兵伐纣,后来武王得了天下,建立周朝,他俩耻食周粟,隐于阳首山采薇(野豌豆)而食,最后饿死的故事。

图中二人坐于岩壁下一块大平坡山石上,伯夷双手抱膝,正襟盘坐,叔齐身微前倾,一手据地,一手指画着什么,两人须发蓬乱,神情沉毅。

作者对南宋朝廷畏敌投敌、偏安苟活的局面深感不满,以画笔寄托感慨。

3、画的评价:设色浅淡,用笔方劲粗简,山石大斧劈皴,树木粗线勾勒,湿笔晕染,加重了沉郁的气氛。人物衣纹用折笔,即“折芦描”,显出人物的孤愤心情与坚贞气节。

4、其他:李唐,生卒年不详。字晞古,河阳三城人(今河南孟县)。北宋宋徽宗时画院画师。金兵攻破汴梁,他辗转南下,以卖画为生,不为时人所识,愤慨作诗:“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他创的“斧劈皴”,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南宋四大家之首(其余三位是刘松年、马远、夏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