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最好刘宪法:警惕宽松货币*策的负面效应
持续宽松的货币*策很有可能产生负面的长期效应,值得警惕。最大的担忧在于,持续宽松的货币财**策将会延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经济增长波动,不是短期的冲击,而是遭遇了一次较大经济增长调整周期。本轮经济调整周期要经历三个调整阶段:库存调整、价格调整和产能调整。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库存调整和价格调整阶段。其表现,第一是工业生产下降,开工率不足,企业通过减产来消化库存;第二是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企业“降价促销”来维持正常运转。但仅仅经历了库存调整和价格调整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周期性调整最核心的内容是产能调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构性调整。产能调整或结构性调整一定要经历市场出清阶段。通过市场出清,校正经济内部结构性的失衡。这是一个比较漫长和痛苦的过程,其间要经历大量企业的关闭、破产、兼并和重组。然而,持续宽松货币*策将会延迟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因为在资金比较宽裕的环境下,企业自身调整的动力将会大大减弱。一些企业,特别是有国有资本或*府背景的企业,即使自身的经营能力下降,也可以靠融资来维持企业运转。目前中国的企业已出现这种迹象。2009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大幅下降,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但在宽松货币*策的环境下,企业外部融资能力还很强。从总体上看,除了中小企业之外,大多数企业资金是比较宽裕的。其表现为企业存款的大幅度增加。3月企业存款增加了1.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4.8%。企业资金宽松,导致制造业投资仍保持高位的增长,并可能形成新的过剩产能。从财**策来说,扩张的正确方向应该是通过*府投资,消化库存、消化部分过剩的产能,为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供较为宽松的需求环境。事实是,扩张性财**策刺激了企业的投资。如果扩张性财**策刺激企业增加投资,扩大产能,其结果与宽松的货币*策的长期负面效果一样:加大以后的调整的难度,延长了调整的时间。这就是说,以后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进行结构性调整。(作者系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摘自4月27日《第一财经》